先问个扎心的问题:你有没有见过那种人,兜里可能就比你多两三千块,却总能撞上好事?比如随手帮朋友转个账,转头就接到个兼职;周末去咖啡馆坐一下午,居然能聊成个小合作;甚至穿件洗得发白的衬衫,都有人觉得 “这人肯定不简单”。
反过来再想想:你是不是也试过 “踏实攒钱”?工资到账先转定期,奶茶只喝打折的,网购比来比去就为省五块运费,结果呢?除了账户里那串数字涨得磨磨蹭蹭,好像没什么 “钱主动找上来” 的动静。
这时候要是有人跟你说 “你越像有钱人,钱越愿意靠近你”,你多半会翻个白眼:“扯吧!我要是像有钱人,还愁钱?” 但查理・芒格,就是那个跟巴菲特搭伙,靠 “不折腾” 赚了几百亿的老头, 早就偷偷把这事儿说透了。
他没直接说 “装有钱”,而是说 “要得到某样东西,先让自己配得上它”,翻译成人话就是:钱这东西,跟猫一样,你越追它越跑,你要是摆对了姿势,它自己就蹭过来了。
一、“装有钱” 不是原罪:别把 “像有钱人” 当成 “败家子行为”
先别急着骂 “装有钱” 虚伪。
咱们得先搞清楚:“像有钱人” 和 “假装自己有钱”,根本不是一回事。
前者是 “演角色”,后者是 “骗自己”。
比如有人月薪八千,贷款买辆宝马 3 系,每天停在公司楼下,油钱都得靠马爸爸,这叫 “假装有钱”,本质是用负债堆面子,钱只会跑得更快,毕竟连利息都要啃掉半份工资。
但要是有人月薪八千,每月留两千块 “折腾费”:花五百报个行业课,花三百买张展会门票,剩下的钱请合作过的前辈喝杯咖啡,这叫 “像有钱人”,他没乱花钱,只是把钱花在了 “让自己看起来像‘能接住钱’的人” 身上。
芒格年轻时干过律师,他说自己刚入行时,穷得叮当响,却非要花大价钱买一套像样的西装。
同事笑他 “打肿脸充胖子”,他却觉得 “客户找律师,不是看你有多懂法,是看你像不像‘能搞定事’的律师”。
你想啊,一个穿皱巴巴夹克的律师,和一个穿挺括西装的律师,哪怕水平一样,客户也会觉得 “后者靠谱”,不是客户势利,是 “看起来专业” 本身就是一种 “配得感”。
钱也是一样,它不会看你银行卡余额,它会看你 “有没有接得住它的样子”。
我认识个姑娘,前几年在小公司做文员,月薪五千。
别人都把钱攒起来,她偏不:每月雷打不动拿一千块 “包装脑子”。她不买名牌包,却花钱买行业数据库的会员;不追演唱会,却报了个 “商业分析入门课”;甚至中午吃饭,她总找公司里 “看起来有点资源” 的老员工拼桌,聊的不是家长里短,是 “您上次那个项目,要是用 XX 方法会不会更快?”
一开始大家觉得她 “装”,连领导都私下说 “小姑娘心太野”。
结果呢?她靠数据库里的信息,给领导提了个优化流程的建议,帮公司省了笔小钱;又靠课上学的东西,帮部门写了份像样的报告。
半年后部门扩招,她直接被提成了助理,工资涨了一半不算,还能接触到更核心的事,你看,她没假装自己有钱,只是让自己 “看起来像个能处理更值钱的事的人”,钱自然就跟着机会来了。
反过来想想为什么很多人攒钱攒成了 “钱的绝缘体”?因为他们把 “省钱” 过成了 “怕钱”。
买本几十块的书,先算 “这书能帮我赚回几十块吗”;跟人合作,先想 “我会不会被坑”;连别人递个机会过来,第一反应都是 “我没钱没资源,肯定干不了”。
你都把自己活成了 “钱不敢靠近的样子”,它凭什么找你?
“要想得到一样东西,最稳妥的办法是让自己配得上它。” 这里的 “配得上”,从来不是说你得先有多少钱,而是你得先有 “有钱人处理事的样子”,不慌、不抠、不纠结眼前那点小利。
就像你要钓大鱼,总得先把鱼竿举起来吧?总不能蹲在岸边,盯着水面说 “鱼啊鱼,我兜里有鱼饵,你快来”,鱼看不见鱼饵,它先看见的是你有没有 “钓鱼的姿势”。
二、“像有钱人” 到底要像啥?别学表面,学 “钱的语言系统”
肯定有人要问了:“行,我不装穷了,那我该怎么‘像有钱人’?总不能天天去五星级酒店喝下午茶吧?”
这就掉进误区了。“像有钱人” 不是学他们 “花钱的动作”,是学他们 “跟钱对话的方式”。
普通人跟钱对话,说的是 “我要攒钱”“我怕没钱”;有钱人跟钱对话,说的是 “钱能帮我干吗”“怎么让钱生钱”。就像两种语言,你说中文,钱说英文,你再喊破喉咙,它也听不懂。
芒格和巴菲特聊投资时,从来不说 “这只股票能不能涨”,他们说 “这门生意值不值这个价”。
这就是 “钱的语言”:不盯着钱本身,盯着 “钱能转化成什么”。
普通人买股票,看的是 “别人都买我也买”;有钱人买股票,看的是 “这家公司的产品我懂不懂,老板靠不靠谱”,不是他们比普通人聪明,是他们习惯了 “让钱当工具,不当目标”。
我见过个开小超市的老板,特懂这套路。
周围超市都在比 “谁的酱油便宜一毛钱”,他偏不。
他花了笔小钱,在超市门口摆了个 “免费打气筒”,又在收银台旁放了个 “代收快递” 的架子, 没花多少钱,却让周围的人总往他这儿跑。
有人打气时顺手买瓶水,有人取快递时顺便带袋盐,慢慢的,他超市的人流量比旁边的大了一倍。
你说他这是 “像有钱人” 吗?他没开连锁,也没搞什么高科技,他只是学了有钱人的 “算账方式”:普通人算 “我花一块钱,得赚回两块才不亏”;他算 “我花一块钱,能让十个人多来一次,总有一次能赚回这一块”。
钱就喜欢这种 “不纠结当下亏不亏,只看能不能攒下‘回头客’” 的主儿,就像你跟朋友相处,总计较 “我请他喝了杯咖啡他没回请”,朋友肯定疏远你;你要是想着 “大家常来往,总有互相帮衬的时候”,关系反而越来越近。
芒格有个 “格栅理论”,说看问题得从不同角度拼起来。
套在 “像有钱人” 上也一样:你不用学他们买豪车,但若他们 “不把时间花在砍价上”,你可以学;你不用学他们买豪宅,但若他们 “愿意花钱买能省时间的东西”,你可以学;你不用学他们参加高端酒会,但若他们 “跟人聊天时总问‘你需要什么帮忙’”,你可以学。
这些都不是 “装”,是换一种 “跟世界打交道的方式”。就像学外语,你不用先去国外定居,你先背几个常用词,慢慢就能跟人简单对话;你不用先有几百万,你先学几句 “钱的语言”,比如 “这事儿能帮到谁”“我能从这里学到啥”,钱听着听着,就觉得 “这人懂我,跟他走不亏”。
三、最反常识的真相:“不像有钱人” 的样子,正在把钱推远
咱们聊了半天 “像有钱人” 能招钱,其实更该聊聊:很多人不是 “没遇到钱”,是 “把钱推开了”, 用一种 “我才不像有钱人” 的姿态。
最典型的就是 “用‘穷样子’求安稳”。
比如有人总说 “我这人没大志向,能安稳过日子就行”,这话听着实在,其实是在给 “钱” 递逐客令。
钱这东西,天生喜欢 “折腾”,它怕的不是风险,是 “没地方去”。
你说 “我就想安稳”,等于告诉钱 “来我这儿你就只能躺着,啥也干不了”,它不跑才怪。
芒格年轻时候炒过股票,亏得一塌糊涂,后来他说 “我这辈子最幸运的是,没在年轻时就想着‘安稳点挺好’”。
他要是亏了之后就缩着,说 “我再也不碰投资了,老老实实当律师”,可能就没后来的伯克希尔了。
钱就喜欢这种 “摔了跤还敢爬起来,甚至琢磨‘刚才怎么摔的’” 的人,你敢让它 “动起来”,它就敢给你 “长本事”。
还有种更隐蔽的 “推钱姿势”:用 “抠门” 当 “本分”。
比如有人请朋友吃饭,菜点少了怕不够,点多了又心疼,结账时磨磨蹭蹭算半天;比如跟人合作,先把 “我可没钱亏” 挂在嘴边,生怕自己多掏一分。
你可能觉得 “我这是实在”,但在钱眼里,这是 “你 hold 不住我”。
我之前跟个朋友合伙做个小项目,启动资金需要两万,我俩各出一万。
他总说 “省着点花,别乱造”,这话没错,但他省到什么程度?打印资料要找最便宜的店,来回坐一个小时公交;开会要选免费的公园,冬天冻得直哆嗦;连请个懂行的人指导,都舍不得请人吃顿饭,只敢发消息问。
结果呢?资料印得模糊,耽误了提交;开会冻得脑子转不动,漏了个关键细节;懂行的人觉得 “这人连杯咖啡都舍不得,怕不是没诚意”,也懒得深聊。最后项目黄了,两万块打了水漂。
你看,他不是不想赚钱,是他 “抠门的样子” 让钱觉得 “跟他合作太费劲”。有钱人不是不省,是 “该省的省,该花的绝不墨迹”。
比如巴菲特,喝可乐只喝大瓶装的(说小瓶的性价比低),但他买股票时,看中了就敢下重注;芒格穿衣服不讲究,但他花在看书上的钱,比谁都大方。他们知道 “钱要花在‘能让钱变多’的地方”,而不是 “花在‘怕钱变少’的焦虑上”。
说真的,“不像有钱人” 的样子,本质是 “不敢相信自己能配得上钱”。
就像有人明明长得挺好看,却总佝偻着背,觉得 “我不好看”;有人明明挺有本事,却总说 “我不行”,觉得 “我配不上好机会”。
钱也一样,它就在那儿飘着,看见你缩着脖子、皱着眉头、盯着脚尖,肯定会想 “这人好像不欢迎我”,然后飘向那个抬头挺胸、眼神亮堂、琢磨 “怎么让日子更有意思” 的人。
最后说句实在的:“像有钱人” 不是装给别人看,是装给自己信
看到这儿,你可能还是嘀咕:“我还是觉得‘装’挺别扭的。”
其实芒格早就说过:“模仿是最真诚的恭维,也是最有效的学习。”“像有钱人” 不是装给亲戚朋友看,是装给自己的脑子看,让它慢慢习惯 “我能处理好钱”“我能接住机会”。
就像学开车,一开始你握着方向盘手都抖,觉得 “我肯定开不好”,但你照着教练说的 “看后视镜”“轻踩油门” 练,练着练着就不抖了,甚至能边开车边聊天。
“像有钱人” 也是这样,一开始你可能觉得 “我这么说会不会很假”,但你照着 “不纠结五块钱的运费,纠结这时间能不能干更值钱的事” 做,照着 “别人递机会时先想‘我试试’,不是先想‘我不行’” 做,做着做着,脑子就真的觉得 “我能行” 了。
你不用一下子就 “装成大老板”,从很小的事开始就行。
芒格快 100 岁了,还在琢磨 “怎么能更聪明点”,他说 “活得久,不如活得明白”。“活得明白” 里,肯定包括 “跟钱好好相处”,不把它当祖宗供着,也不把它当仇人骂着,就把它当个 “能帮你把日子过好的朋友”。
你对它客气点,别总盯着它的 “缺点”(比如难赚),多看看它的 “优点”(比如能帮你买书、帮你见世面、帮你给家人更好的生活);你对它大方点,别总把它锁在银行卡里 “怕丢了”,让它去帮你学本事、帮你交靠谱的朋友、帮你试错;你对它自信点,别总说 “我配不上它”,就告诉自己 “我好好干活,好好琢磨事,肯定能跟它处好”。
慢慢的,你会发现,钱真的像猫,你不追了,站直了,琢磨自己的事了,它反倒轻轻巧巧地走过来,蹭蹭你的裤腿,问你 “接下来,咱去哪儿玩啊?”
盈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